close

 

 

哈囉我是心方~~~~

第一篇文章獻給故宮南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喔喔喔!

故宮南院在2015年年底終於開幕,相信有不少人很想瞧瞧裡面究竟展什麼好東西吧!

由於本身就讀藝術史學系,加上正在南院擔任導覽,所以想向大家分享南院精彩的典藏

文中將為各位介紹故宮南院開幕十大首展,並在每個展覽中精選一件必看展品介紹

這篇文章所提到展件,都是我自己導覽時,就算是沒時間或給的時間很少,也一定要講到的展品

沒有看過這些展品不要說你來過故宮南院!!!!!!!!! 

 

(常設展通常不會更動,特展與借展有期限,請把握時間參觀。當期展覽、展廳變動等資訊都以故宮南院官網公告為主喔)

於二樓大廳取票後,走上樓梯到達三樓就開始看展囉!

 

博物館參觀須知

  1. 嚴禁攜帶各類違禁及危險物品、食物、液體、瓶罐等進入展場。
  2. 未經許可嚴禁在未租用語音導覽系統下進行任何導覽及解說服務,以維展場內安寧。
  3. 展場內除經申請核可外禁止拍照、攝影,請將照相及錄攝影器材收納於隨身包或寄存寄物處。
  4. 參觀時請輕聲細語、勿高聲談笑,或有滋擾影響其他遊客參觀之作為。
  5. 請勿追逐嬉戲、飲食、吸煙、倒臥座椅、就地而坐、脫鞋及拋棄紙屑、雜物。
  6. 請勿攜帶寵物(導盲犬除外)、大型物件及玩具進入參觀。
  7. 請服裝整潔、勿穿著不雅。
  8. 請將背包、旅行袋、行李箱(超過A4大小隨身物件)等寄存寄物處。本院得實施必要之安全檢查。
  9. 其他經本院認定有礙展品安全或參觀秩序之行為者。

博物館展場空調基於文物維護保存之需,展廳溫度維持攝氏20度至24度之間,記得注意室內外溫差變化,或多帶一件衣物保暖哦。

參觀動線(3F  2F  1F)

3F

多媒體導覽室

 [常設展]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嘉義文史廳

 [常設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

佛教藝術展廳

 [常設展]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

織品文化展廳

 [常設展]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

 [特別展覽]絢麗多姿─院藏南亞服飾特展

2F

陶瓷展廳

 [國際借展]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

 [國際借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

茶文化展廳

 [常設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

專題展廳

 [特別展覽]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

至寶廳

 [特別展覽]翠玉白菜

1F

借展廳

 [特別展覽]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

 

 

從三樓開始,迎接觀眾的第一個展是[常設展]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臉書)

這個展基本上就是放映三支影片,分別是「認識亞洲」、「印度文化圈」和「華夏文化圈」。

由於故宮南院的定位是一間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透過這三支影片帶領觀眾認識亞洲的地理人文,進而對故宮南院策劃的展覽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從路口走到這裡累了嗎?不妨在這裡坐下來,好好觀賞這三部由院方精心製作的影片吧!

 

故宮南院位於台灣嘉義,第二個展是[常設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嘉義舊稱諸羅,大航海時代來臨,新舊住民在山、平原、海間的交會處不斷融合,成就嘉義文化多元、生氣蓬勃的發展。在嘉義文史展廳中,分為影片、多媒體年表、專題展三大部分,專題展中共有「歷史足跡─從諸羅到嘉義」、「看見諸羅─地圖中嘉義的變遷」、「月容顏─古籍中嘉義住民形象」、「塵封往事─檔案中嘉義的故事」四單元。結合歷史故事、文物與多媒體影片,來為大家說嘉義的故事。

必看展品:右旋白螺(清)

undefined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這是一個右旋的白螺,右旋白螺非常少見又珍貴,自然生長的螺紋自左向右旋轉,然而因清代和現代生物學的判斷不同,在此就不贅述。

螺體上下鑲嵌金吹嘴與護板,吹嘴飾蓮瓣及捲草紋,護板釘接在螺口與底端,內板為銀質,刻有藏文贊詞及漢、蒙、滿、藏文「大清乾隆年製」;外板鍍金,敲飾五瓣花式錦、鑄藏文贊詞與卷草紋,邊緣鑲有珊瑚、松石、青金石,底端則有吊環。

簡單來說,就是集稀少珍貴華麗於一身啦!!!!!!!

除此之外,所附的漆皮盒的盒蓋上,也有以漢、蒙、滿、藏文書寫的題記,為「大利益吉祥右旋白螺乾隆五十二年(1787)八月,賜福康安帶赴臺灣剿平逆賊林爽文、莊大田等,往來渡海平安。五十三年(1788)七月凱旋後繳回供奉,永賀護佑普被吉祥。」

由題記可知,右旋白螺因清乾隆林爽文事件與嘉慶蔡牽事件時,曾帶來台灣,具有護佑航海的作用,俗稱定風珠

 

 

接下來是[常設展]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佛教起源於印度,自西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至十二世紀末回教徒大舉入侵為止,歷經一千七百多年的發展。佛教在教義、內容、思想體系上皆逐漸完備,再加上各個時期統治者的推廣、僧侶到外國宣揚佛法及民間商旅往來,都使印度佛教信仰的範圍日益擴大,遍及中亞、中國、日本、朝鮮、西藏、蒙古、斯里蘭卡、東南亞等地區。
在這些地區,因為它們本身就有自己的文化養分,故發展出同樣以印度為源頭,但呈現出自身地區特色的佛教藝術,也就是「同源異流」的概念啦

造就出千變萬化的佛、菩薩、天王、護法等形象,及各式不同的寫經方式與裝裱形制。

在此展覽中,以時間為軸,從「誕生的喜悅」、「佛陀的智慧」、「菩薩的慈悲」、「經傳的流轉」和「密教的神奇」五單元,透過展示亞洲各地的佛教造像與經典,呈現佛教藝術的不變與變。

必看展品:龍藏經(清)

(圖片來自故宮官網)

記得南院剛開幕不久,朋友問我妳去看龍藏經了嗎?(居然不是問翠玉白菜)可見得龍藏經非常有名,也是南院的鎮館之寶。 

《龍藏經》屬藏文的「甘珠爾」(藏文:བཀའ་འགྱུར,藏语拼音:Ganggyu)類別的佛教經藏。「甘珠爾」意為「佛語之譯」,即指經、律二部。

根據《秘殿珠林初篇》卷二十四記載:「(康熙皇帝祖母孝莊)太皇太后欽命修造,鑲嵌珠寶、磁青箋、泥金書、西域字龍藏經一部,共一百八本,內有釋迦摩尼佛口授口傳諸經。」

「釋迦摩尼佛口授口傳諸經」就是「甘珠爾」的意思。

由這段記載可知,此部寫本「甘珠爾」是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在康熙六年(1667)下詔抄寫,康熙八年(1669)完成。

共有一百零八函,每函依內容含經葉約三百至五百多葉,都是以泥金書寫藏文在特製藍紙(mthing shog)上。每函經葉上下各有一個內護經板,含有金砌禮敬語與七尊彩繪造像(佛、菩薩、本尊、護法、祖師),並且飾以各式鑲嵌珠寶,再護以五色絲繡經簾。在內護經板上覆蓋上絲質哈達後。用七彩捆經帶綁縛,於其上下再各以外護經板保護,再用五彩捆經帶綁好,最後用黃棉被經衣裹起來。

龍藏經不只富皇家氣派,也展現康熙皇帝孝親的美意。

 

接下來的織品展廳,有[常設展]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特別展覽]絢麗多姿─院藏南亞服飾特展二展。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首先介紹[常設展]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

亞洲幅員遼闊,形成多樣的織品文化,例如東亞大陸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絲綢;東南亞民族各地不同紗籠風貌;南亞印度半島婦女所穿著的紗麗;活躍於廣闊草原上中亞遊牧民族所喜愛的伊卡;以及位於歐亞文明緩衝地帶的土耳其、敘利亞等地,具有拜占庭與伊斯蘭風格的織品服飾

此展中以「絲綢故鄉」、「紗籠風采」、「夢幻彩織」、「綠洲色彩」和「東亞交織」五單元,分別展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西亞五個不同區域的織品,最後再以「織染繪繡」單元,帶領觀眾認識亞洲各地的傳統織品工藝。

值得一提的是,此展除了從新舊典藏的織品文物中選件外,還特別向瀋陽故宮商借清代皇家絲綢袍服與袍料呢!

必看展品:生命之樹紋繪染掛飾(印度)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有去過故宮賣店的人一定知道它

以此為主題所衍生的文創商品非常豐富,像是色紙、包裝紙、卡套、杯墊、磁貼、筆記本...等等。

「生命之樹」一詞源自希伯來文,描述通往神的路徑,或是神創造宇宙的方式。盛行於西亞古代文化中,隨著波斯文化與蒙兀兒文化的傳播,輾轉到了印度。

畫面中央一株棲息著各式鳥雀飛禽的就是生命之樹,以樹為中心左右對稱設計,飾以孔雀及數種不同的花卉植物圖案,表達生命的豐富美好與繁榮的景象。

這幅掛飾是當時十分暢銷的帕陵布(palampore),以棉布材質加上手工繪染,主要用途為寢具或掛飾,原屬於外銷歐洲的產品。

 

織品廳另一展為[特別展覽]絢麗多姿─院藏南亞服飾特展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南亞涵蓋今日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不丹、尼泊爾和斯里蘭卡等地區。

在現今的台灣,人們的服裝多為西式,然而南亞民族至今仍保持傳統服飾文化,其特色為注重裝飾,偏好濃豔色彩,喜歡用金屬或發亮材質裝飾。

此展以「紗麗風情」、「精彩民風」、「宮廷華服」三單元,呈現絢麗多姿的南亞民族服飾。

必看展品:紅地牧牛女紋繪染掛飾殘片(印度)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這件是印度宗教掛飾(Pichwai)的殘片,像這種宗教掛飾的題材通常是黑天神克里希納相關的傳說故事。

黑天神克里希納是印度教大神中毗濕奴的第八個分身,根據《薄伽梵往世書》的記載,克里希納少年時是個俊俏的牧童,深受牧牛女的喜愛,經常與牧牛女在卡達姆巴樹下一同嬉戲。

本件作品為掛飾中的一段局部,為紅色棉布底施以染料及貼金箔作出圖案,圖案設計以開光形式呈現卡達姆巴樹下四位牧牛女的主題。值得注意的是,牧牛女的上身穿短上衣下著刺繡彩裙,從頭到腳穿戴各式珠寶裝飾,手上端持玉瓶拂塵,反映印度女性傳統服飾的華麗風采。

 

到了二樓,第一個展廳是陶瓷展廳,有[國際借展]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國際借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先介紹[國際借展]揚帆萬里─日本伊萬里瓷器特展

唐宋以來,日本極好中國生產的高溫瓷器,但受限於技術與原料,一直無法自行燒製,只能仰賴中國進口,僅提供上層階級使用。

直到1529年起,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帶回熟悉製瓷技術的朝鮮陶工,日本仰賴瓷器進口的局面才終於改變。朝鮮工匠在今日本佐賀縣有田町發現泉山瓷石,解決了原料問題。1610年代,又在有田町燒製出日本第一件瓷器。

克服技術與原料的局限,此後三四十年間,有田的製瓷技術蒸蒸日上,廣受好評!

同時也透過鄰近的伊萬里港轉運出售,「伊萬里燒」之名不脛而走。

到了十七世紀中葉,時值明清易代,伊萬里瓷器趁中國瓷器外銷廢弛之際,在國際市場上異軍突起,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轉運出售,成為歐洲炙手可熱的商品!不但是歐洲王公貴族間爭相訂購的珍玩及餐具,也成為妝點宮殿的飾品與外交使節餽贈的重禮。

本展來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共有161組作品,其中主要為十七、十八世紀外銷歐洲的伊萬里瓷器。以「伊萬里瓷」、「炫富道具」、「筵席食具」、「宮殿裝飾」等四單元,介紹伊萬里瓷器的特色,以及其在歐洲的用途。第五單元「國使贈禮」則展示清宮舊藏十三組件伊萬里瓷,以不同的收藏脈絡,呈現伊萬里瓷器在航海時代的貨利爭逐中,百餘年的歷史風華。

必看展品:描金青花五彩花卉菊瓣盤(日本)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官網)

這件菊花口盤,為典型的金襴手樣式作品。

盤外壁描繪青花纏枝與部分葉片,其間配置紅、黃、綠彩百合花葉;內壁中心則有折枝菊花,並以稻草籬外接三個金色圓形開光,其內分別描繪水仙、茶花與櫻花。口緣飾金彩,圈足外繪一道捲雲紋,足內無款,僅以青花飾弦紋一周。

什麼是「金襴手樣式」

伊萬里瓷最初承襲朝鮮陶工的技術,生產風格質樸的唐津燒等,技術穩定後開始生產青花瓷器,並透過畫譜與實物,模仿中國景德鎮陶瓷的紋樣。

其中最為著名者,即是在歐洲大受歡迎的「卡拉克樣式」,甚至也有直接模仿中國年款之例。為了能與中國瓷器並駕齊驅,有田陶工也使用支釘等方法提升品質,並透過居住在長崎的中國商人習得五彩技術,增添作品的華麗。

1670 年以後,日本終於擺脫了中國瓷器的風格,發展出日本獨特的「柿右衛門樣式」與「金襴手樣式」技術,並且在海外大受歡迎,出現供不應求現象,使得部分內銷作品也加入海外輸出行列。

哈哈由於我實在太喜歡伊萬里瓷器了,所以決定任性地多介紹一件給大家!嘻嘻嘻嘻

私心介紹:五彩花鳥紋蓋碗(日本)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天啊啊啊!!!蓋上的兔子超級可愛!!!!

這是一個帶蓋大碗,蓋鈕以罕見的兔鈕取代常用的獅子,兔子蹲踞於球狀物上,豎起的大耳朵與圓滾滾的眼睛令人印象深刻!

蓋與碗的開光內寫實地描繪捕捉雉鳥的猛禽(可能是鷲)姿態,彩繪上再以金彩繪描輪廓亦是此時期的特色之一。

順帶一提,此展的圖錄封面也是因策展人私心選這件作品哦。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官網)

 

再來是[國際借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高麗青瓷是高麗王朝(918-1392)在朝鮮半島所燒製最具代表性的瓷器,窯址主要分布於現今南韓全羅南道康津郡與全羅北道扶安郡境內,窯場眾多,產量豐富。

自十世紀開始生產以來,產品多以單色青瓷為主。遼聖宗(982-1031)永慶陵出土的高麗青瓷殘件,提示了高麗青瓷的流通及傳入中國的可能時間。

北宋徽宗時期(1100-1125)出使高麗的徐兢(1091-1153),盛贊高麗青瓷的釉色與造型;在其所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記載:「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制作工巧,色澤尤佳」;又指出:「狻猊出香,亦翡色也。⋯⋯諸器,惟此物,最精絕。」呈現出宋人眼中高麗青瓷晶瑩透亮、如翡似翠的釉色,與汝窯的「雨過天青」釉色一般,共同表現出「師法自然」的美學精神。

除了青瓷釉色外,高麗陶工也透過陰刻、陽刻、透雕、象嵌、鐵繪、辰砂等多種裝飾技法,表現出自然萬物的生動姿態,反映出高麗時代人們喜愛從自然取得靈感的創作風格。尤其是十二至十三世紀間發展成熟、面貌獨具的象嵌青瓷,日後成為高麗青瓷的生產主流。總之,廣為傳布的高麗青瓷,在南宋太平老人的《袖中錦》中也贏得「天下第一」的稱譽。

此展中除來自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館藏近200 件高麗青瓷外,故宮本院也精選2 件北宋汝窯青瓷參與展出,透過天青、翡色交相輝映的獨特美感,呈現跨越國度邊界的「尚青」品味。本展以「尚青」為名,「青」字除明其釉色外,亦有「新鮮」、「新奇」之意,希望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新體驗!

必看展品:青瓷雕刻筍形水注(韓國)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這件作品外形正是模仿竹筍哦,看了都餓了呢。

由於生長快速,竹筍被視為多子多孫的象徵,筍皮為精緻的浮雕,葉脈則以細膩的陰刻施作。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筍皮有四層,此例極為罕見!

具「翡色」之稱的釉色灰青透明,藉此釉層,完全襯托出造形與紋樣之美,於類似作品中,當屬最為華麗的典範。圈足內亦上釉,底部可見硅石支釘痕三處。

傳世高麗青瓷中,有為數不少造型仿擬動植物的水注,中國宋代水注以金屬器為範本,高麗水注與其相較之下,氣質迴異,惹人憐愛的造型為高麗青瓷的魅力之一

 

接著是茶文化展廳,內有[常設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大家有喝茶的習慣嗎?品茶,是生活,是時尚,是藝術,是文化,也是飲茶人共通的語言。

茶的原鄉在中國,自古發展迄今,已由解渴藥飲,經過唐宋的煎煮點啜,到明清的沖泡慢品,隨著茶葉製法的改變,茶器的使用與品茗方式也隨之變化。
漢地飲茶習俗,通過使臣與貿易的傳播,融入蒙藏人民的生活,茶葉需求日漸增加,茶馬古道於焉成形,發展出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與器皿。
唐宋時期,品茶透過日本遣唐使、留學僧侶及商賈自中國傳入日 本,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精神與行茶禮儀,發展成一套嚴謹的日式茶道。明末,福建僧侶又將閩式飲茶法及宜興茶器帶入,結合日本文人清談的飲茶方法,形成「煎茶道」

明末清初,飲茶習慣也跟隨中國東南沿海移民的足跡,傳到東南亞與臺灣。臺灣不僅延續閩粵地區「工夫茶」的飲茶傳統,發展至今已將喝茶氛圍推至藝術領域。據《諸羅縣志》記載,臺灣中南部有野生茶樹,說明臺灣地區適合種植,茶商自閩南地區引進茶種及製法,並不斷改良,終於在一九八○年代發展出高山茶, 主要分布於中南部山區。

此展中分為「茶鄉—中華茶文化」、「茶道 —日本茶文化」、「茶趣—臺灣工夫茶」三單元,展出院藏茶文化相關文物,呈現各區域特有的品茗方式與文化;

藉由明代茶寮、日本茶室及現代茶席等情境空間展示,營造出不同時空飲茶的特有氛圍,帶領觀眾認識茶在亞洲的傳播與交流 ,如何發展出各具特色又相互融通的茶文化~

必看展品:煎茶提籃茶器組(日本)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這件茶器組為野外喫茶時使用。

全組有白泥風爐、白泥側把燒水壺、朱泥茶壺、青花杯、銅茶托、錫茶葉罐、竹雕茶則、青花香合、銅香瓶、銅炭箸、佛經卷、佛鈕 銅印、方漆盒、龍紋銅鏡、藤墊等共二十四組件,悉數收納竹編提籃內,方便攜帶。

除了茶器外,還有香器及文房用具,充分體現煎茶道後期的文人雅趣。

 

接下來是專題展廳,展出[特別展覽]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

undefined(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以伊斯蘭教為主要信仰的地區相當廣袤,但因玉料分布及受東亞華夏文化影響之故,只有十四世紀晚期至十九世紀早期,在中亞、南亞、西亞至東歐等地先後發展出四個強大的帝國或王朝中有著不同程度的玉雕工藝,當代藝術史界常通稱為「伊斯蘭玉器」。

這四個政體為:

中亞至西亞的帖木兒帝國(1370-1506)

西亞至東歐的鄂圖曼帝國(1299-1922)

西亞的薩非王朝(1501-1736)

南亞的蒙兀兒帝國(1526-1857)

十五、六世紀時,伊斯蘭玉器數量不多,造形受金屬器、瓷器影響,尚未發展出明確的風貌。

十七世紀前半,蒙兀兒帝國君主沙加罕延攬歐洲、波斯的藝匠,融合了歐洲、中國、中亞與印度本土的藝術精華,多以花葉瓜果馬頭羊頭為紋飾母題,以冷硬的玉料讚頌自然界蓬勃的生機,此時伊斯蘭玉器才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典型蒙兀兒玉雕影響下,其它印度土邦也發展了融合蒙兀兒與本土風格的玉作。雖未接壤但文化交流頻繁的鄂圖曼帝國,也製作淺浮雕花葉紋的玉器。以上三區的玉器多精雕細鏤,甚或鑲金釘寶。

十八世紀後半,乾隆皇帝為捍衛西北邊防,以軍功將中亞東端納入版圖,稱之為「新疆」。精美的伊斯蘭玉器經此源源貢入大清帝國的紫禁城內,乾隆皇帝為之驚豔不已,撰文考證它們是「痕都斯坦」地方玉工的作品,誇稱之為「仙工」、「鬼工」。 帝王的激賞,導致維族、漢族玉工爭相仿贗,牟取暴利。密切的交流,更令中國與印度玉工彼此吸收對方精華,創作出新的藝術奇葩。

此展中共有「東傳─帝王的開疆功業」、「驚豔─帝王的激賞」、「西瀛遠域─風格與地域」、「生活美學─用之、賞之」、「影響─文明碰撞的火花」五單元,帶領觀眾認識來自中亞、南亞印度、西亞土耳其等地區的伊斯蘭玉器,並深入探討其對中國玉器風格的影響。

必看展品:蒙兀兒帝國瓜瓣杯

(圖片來自故宮南院臉書)

 

這件文物器形類似半剖的瓠瓜以青綠玉雕作一顆瓜果剖半的形狀,內側瓜柄浮雕一朵六瓣花,花心嵌金絲與紅寶石。從柄端向杯底伸出莖、葉,最後延伸出一朵浮雕的盛開蓮花,優美自然。

這個造型特殊的玉杯在1773年被送入清宮,乾隆皇帝除了為它賦詩外,更吩咐玉工將詩句刻在內壁,並加上美麗的絲穗。

「玉瓢一握如瓜瓣,有蒂,有葉,還有花」──乾隆皇帝的一行詩句,就將這個玉杯的獨特造型作了傳神的描繪。

 

二樓最後一個展廳是至寶廳,目前展出[特別展覽]翠玉白菜

104年12月28日(一)~ 105年10月02日(日),將在南院安排〈翠玉白菜〉特展。同一時間,北院302室104年12月25日(五)~ 105年05月02日(一) 將展出〈清肉形石〉及〈清乾隆金甌永固杯、玉燭長調燭台〉特展以搭配南院主樑題字與南院景觀。

undefined
(圖片來自故宮官網)

翠玉白菜原是塊半白半綠的翠玉,若琢成一般瓶罐鐲珮,則將會因為其裂璺、斑塊,而被視為多瑕的劣材。於是玉工想到白菜的造型-綠成菜葉;白是菜梗,裂璺藏在葉脈中,斑塊則為經霜痕。

眾人眼中的缺陷,透過創作者的用心與創意,遂轉化為真實與美好。

此件作品原陳設於永和宮中,種在一個海棠花形小琺瑯盆裡,其旁尚搭配紅色珊瑚靈芝。為光緒帝的瑾妃所有,進而衍生出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嫁娘的純潔之意。

其上則雕刻螽斯和蝗蟲,螽斯也就是俗稱的「紡織娘」,紡織娘因為繁殖力很強,在古代是被當做多子多孫的吉祥象徵,《詩經.周南》即言:「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具祈願皇室子孫綿延的意念,讓作品的內涵更趨圓滿。

 

終於來到位於一樓的最後一個展廳了!目前展出[特別展覽]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

undefined(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中國的青花瓷,流傳廣泛,深受世人賞愛。瓷胎呈現潔白光亮的質感,鈷料勾勒精緻細膩的紋飾;藍白輝映下的唱和與激盪,使得青花瓷成為華麗瓷器的代名詞,也是演繹生活美學的極致表現。

最晚在十四世紀的元代中國,江西景德鎮成功燒製出高溫青花,並立即銷往海內外,成為當時瓷器產業中新興的流行品類。到了明代,青花瓷的燒製技術更加成熟,各式器形與裝飾質量俱豐。而明代中國與臨近亞洲國家往來頻仍,亦促成青花瓷中新奇有趣的異國情調。相對於端整精緻的官窯,民窯青花的紋飾造型也毫不遜色,呈現出自由活潑、奔放野逸的樣貌。

國立故宮博物院承襲清宮舊藏,收藏為數頗豐的明代官窯瓷器,其中又以青花為首。再者,近年透過各方徵集,增添許多民窯青花,足以呈現明代青花瓷的發展脈絡。

此展共分為四單元,先是將有明一代三百年分作前、中、後三階段,分別展出「洪武至宣德」、「正統至正德」、「嘉靖至明末」等官窯中之精品,並加入同時期亞洲其它地區的作品供觀眾自行比較。第四單元則陳列亞洲各地生產的青花瓷,呈現藍白潮流於各地不同的發展風貌,進而勾勒出青花瓷在明代中國與亞洲國家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必看展品:越南青花加彩猴王(越南)

105年05月03日(二)~ 105年10月06日(四) ,代表南院的吉祥物〈十五世紀 越南 青花猴王像〉及〈十世紀 印度喀什米爾或喜馬查邦 鄔瑪一大自在天〉特展,將在北院302室展出。

undefined(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這是件模塑成形的象生猴器,它同時也是南院的吉祥物唷!在一樓兒創中心可以看到Q版的它!

undefined(圖片來自故宮南院官網)

整體除器底外全體施釉,器身有釉下青花及釉上多彩爭豔,部分以漆層打底而後描飾金彩。

猴態為擬人化,右腳屈膝,帶環的手持一玉壺春瓶置於膝上,左腳掌面朝後。臉部朝上仰望,五官造型誇張,作瞪目張嘴狀。

這隻猴子的耳垂肥大,並繫著一對以青花勾勒花朵紋樣的大耳飾,從頸部到身軀處,交領右衽的衣著內呈現清晰鎖骨。腰間左側配有一把長劍,衣著背後畫有一騎馬人物打獵圖像。

這件作品有著武生、英雄造型,似乎身份不凡,令人聯想起印度史詩《羅摩衍那》(Ramayana)主角之一的哈奴曼(Hanuman),哈奴曼既是猴軍的統帥,也是印度完美忠臣的典範,在印度廣為傳頌,後來也流傳到印尼等地。

 

介紹到此告一段落,以上挑選介紹的都是被南院列為重點文物的展件,但實際上文物沒有高低、優劣差別,都是獨一無二!

除了我提到的展品外,南院還有非常多值得前往一看的展品,快去預約參觀吧各位!!!

親眼見到這些文物,感性地去欣賞它、感受它的美好,和看著電腦上、書本中的文物圖片,是完全不一樣的,當然也不是搭配著看著我對這件文物的描述就能想像的。

就好比追星一樣阿,偶像本人站在你面前,和看著偶像的圖片或影片的感覺當然不同嘛,來博物館看作品就像去看演唱會一樣,更何況這些國家持有的文物不是你說要看就給你看的,是很講究緣分的,到故宮南院就能看到這些珍貴精彩的文物耶!

總而言之,快去預約參觀吧各位!!!!!

 

 

 
arrow
arrow

    sinfang08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